一、AI+政务:智能技术能否让“最多跑一次”成为现实?

“跑断腿、磨破嘴”曾是群众对政务服务效率的调侃,而如今,锐意创新的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用技术重新定义“效率”。在青岛,一家建筑企业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的“边聊边办”AI助手,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反复跑腿的“安全生产许可”审批。AI助手不仅能实时解读政策,还能自动校验材料完整性,将申请材料免提交比例提升至40%,审核效率提高60%。
这背后是浪潮自主研发的ECGAP 5.0政务平台。该平台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,通过“智能审批”“事项推理”等功能,将传统政务流程从“人工跑腿”升级为“数据跑路”。例如南京鼓楼区的AI政务助手“小鼓”,接入大模型后问答准确率提升5%,响应速度加快7%,累计服务超900名市民。锐意创新的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:领航智能科技新纪元,正在用技术证明:AI不仅能“减材料”,更能“减焦虑”。
二、教育大模型:技术如何破解资源不均衡难题?

当山区教师为编写个性化评语熬夜时,四川某中学的班主任已通过浪潮灵犀教育大模型,10秒生成30份包含学生特长分析的期末评语。这款接入DeepSeek-R1引擎的系统,更帮助山东教育部门将高校招生数据分析效率提升80%,让教育决策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。
在潍坊,数字化平台构建的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”,将艺术素养、社会实践等非标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,解决了传统评价中“重分数轻能力”的痛点。而浪潮与高校共建的20余个人工智能实验室,则通过数字人实训、大模型开发课程,年均培养3000余名AI应用型人才。锐意创新的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:领航智能科技新纪元,正在用技术填平教育的“数字鸿沟”。
三、产学研协同:如何让技术创新跑出“加速度”?

面对“AI人才缺口500万”的行业困境,浪潮的选择是——把实验室建在产业一线。与山东大学共建的“智能政务联合实验室”,首创“需求反哺研发”模式:政务场景中的2000余条真实交互数据,直接用于优化大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,使事项匹配准确率提升至98%。
这种“用场景练兵”的策略成效显著。2024年浪潮研发投入达78亿元,同比增长31%,新增有效专利4500件,在政务云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突破300余项关键技术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生态布局:联合2600家企业组建24个产业联盟,在白酒、物流等行业落地垂直大模型,形成“技术研发-场景验证-商业转化”的闭环。锐意创新的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:领航智能科技新纪元,用开放生态证明:创新不是独角戏,而是交响乐。
--
未来之路:三个可落地的行动指南
1. 政务部门可优先引入“AI预审”模块,参考青岛模式将40%高频事项转为“零材料办理”,预计可降低群众时间成本60%;
2. 教育机构建议试点“数据驾驶舱”,通过学业预警、资源调配等智能功能,将管理效率提升50%以上;
3. 科技企业应参与产业技术联盟,通过场景数据共享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——浪潮的实践显示,联盟成员平均研发周期缩短30%。
当别人还在讨论AI是否会取代人类时,浪潮已用23000项专利、120个国家的服务案例给出答案: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,始终是让人活得更有尊严、更有效率。这或许正是智能科技新纪元的真正内涵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